close

孩子們對於國中自然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門要考試的科目,內容是講甚麼都還沒弄清楚,就已經開始擔心考試結果。抱持這樣的心態去學習當然很難很無趣,到最後學習的動力都磨光了。過往教學的經驗中,接觸過不少孩子。當中不論學業成績好不好,許多都有個共通的特色是:對自然科的內容缺乏經驗也毫無興趣,惟一的印象就是「好難!好複雜!偏偏考試要考…」這樣的孩子往往接觸自然觀察或科學實驗的經驗有限;不管是課內的還是課外的,是親手操作或是從旁觀察老師的示範,幾乎都很缺乏。

if (typeof (ONEAD) !== "undefined") { ONEAD.cmd = ONEAD.cmd || []; ONEAD.cmd.push(function () { 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 }



上了國中後,突然間自然科學多了好多內容,要記起來的東西愈來愈多;國一生物上完了,國二又開始要上理化,多出了不少需要計算的問題。到了國三,除了理化進入了運動學,出現更多的計算問題,同時地球科學也加入疲勞轟炸的行列。更別提還要回頭複習國一生物及國二理化!壓力不斷累積到了新的高峰,於是牛頓變成了箭靶。孩子們學了牛頓運動定律的心得竟然是:「牛頓當初被蘋果砸到以後失憶的話有多好?」可憐的牛頓屍骨早寒,想要幫自己辯解幾句都不行。說到底,牛頓到底犯了甚麼錯?當然不干他的事!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出在孩子們對於國中自然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門要考試的科目,內容是講甚麼都還沒弄清楚,就已經開始擔心考試結果,學校老師也有同樣的焦慮,所以想直接把課本理論講一講,然後趕快教題目怎麼做。抱持這樣的心態去學習當然很難很無趣,到最後學習的動力都磨光了。科學 從觀察開始科學方法從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言明:科學,是從觀察開始,觀察後發現問題,試著從文獻中尋找線索,線索指出可能的方向,接著提出假設,最後設計實驗,以實驗驗證。那麼,國中理化必定會提到的凸透鏡成像,有多少孩子從來沒看過所謂的倒立放大虛像是甚麼樣子?如果連現象都沒有看過,那麼孩子們豈不是只能憑空想像?更別提凸透鏡成像模式細分起來(包括不成像的狀況)有六種,物距、像距、正立、倒立、放大、縮小、實像、虛像全部排列組合起來,一個頭變成了好幾個大…。這樣學習自然科學,當然是吃力又難記。好不容易記起來了,回過頭又忘記了。換作另一個場景:如果給孩子一支放大鏡,讓他對著點燃的蠟燭,然後讓他一點一點地慢慢後退。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發現,一開始蠟燭影像愈來愈大,在拉開到特定的一個距離(也就是焦距)之後,蠟燭影像會變成倒反的,而且繼續後退時,這個倒反的影像還愈來愈小。接下來把紙屏放在透鏡後,倒反的影像都可以清楚出現在紙上,反而最接近蠟燭時的正立影像卻始終不會出現在紙上。印象 從體驗出發這整個過程讓孩子觀察過後,「正立」「虛像」與「倒立」「實像」就不再是課本上難以理解的「想像」,而是親眼所見的「體驗」。想像與體驗的差別,可以用榴槤來做例子:你可以對人說「榴槤是個氣味強烈的水果」,但怎樣個強烈法?聽上一千遍一萬遍,還不如直接帶他去菜市場聞一次,保證畢生難忘。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但是也許沒有適當的機會讓孩子參與觀察或實驗,或是擔心沒有專業的老師能帶著孩子觀察、實驗,並解釋背後的原理。而把希望寄望在學校的實驗課時,又發現學校要忙的事情很多,可能沒有辦法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自然科學的有趣之處。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處在一個科技的年代,有很多媒介(例如模型,影片,動畫或是數位教材等)可以讓我們看見從前難得一見的現象,或是用比課本生動卻又簡單明瞭的方式展現自然科學的原理。當有了適當的媒介,若能輔以老師的解釋與引導,孩子們就能以一種比較全面的角度學習自然科學:更加深刻,更加輕鬆,也更有樂趣。(中國時報)

var _c = new Date().getTime(); document.write('');







if (typeof (ONEAD)

!== "undefined") {

ONEAD.cmd = ONEAD.cmd || [];

ONEAD.cmd.push(function () {

ONEAD_slot('div-mobile-inread', 'mobile-inread');

});

}




11D8294C2999BF3F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ndok61ge1 的頭像
    brandok61ge1

    brandok61ge1@outlook.com

    brandok61ge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